首页 > 科技 > 生态 > 正文

黑龙江:“破冰行动”!致敬中国最北生态环境监测人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3-18 21:12:07

在中国的最北端,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为防止疫情次生灾害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面对零下数十摄氏度的不利条件,面对一米多厚的冰层,钻机是他们的“枪”,野狗是他们的“伴”,他们是冰上的“逆行者”,更是全省水质安全的“守护者”。

来自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统计:2月1日至3月16日,全省各地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共出动车辆1255台次、人员2728人次,完成13个市(地)57个国控环境空气点位监测,出具有效数据61560个;完成13个城市河流上、下游等185个地表水断面监测,出具有效数据91776个;完成93个饮用水水源地监测,出具有效数据16740个。累计出具有效数据17万余个,确保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不受疫情影响。

为及时掌握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全力调配物资,为应急监测提供强劲保障,科学设置监测断面,增加余氯和生物毒性的现场监测。

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主任邢延峰对水质开展余氯监测。

早在国家应急监测方案下发前,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就根据预判特征指标连夜购置国内市场上仅有的4台余氯现场监测仪,调配给驻哈尔滨、绥化等疫情重点地区监测中心及负责开展松花江入黑龙江省界断面监测的省肇源生态环境监测站,在特征项目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将余氯分析测试药品调配至负责开展松花江出国界断面监测的省三江生态环境监测站,为全省重点地区应急监测提供了有力保障。

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直接参与哈尔滨市上下游断面水质生物毒性样品的分析测试,保证了此项分析工作的顺利开展。省生态环境厅派驻15个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每日根据监测实况,进行大量现场监测数据及参数比对分析,汇总到省监测中心后,编制包括地表水、饮用水和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的全省疫情期间监测专报。目前,已向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报送全省疫情信息和专报80余期,为应对疫情期间可能发生的环境质量问题提供决策依据。经监测,全省地表水Ⅰ-Ⅲ类水质优良率73.2%,无劣Ⅴ类水质断面,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未受疫情影响。

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冰上取水采样。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为了得出这些数据,每一位生态环境监测人付出了无数的汗水与努力,他们默默无闻地在各个关卡间奔波,在冰面雪面上穿行,只为取到一瓶水样,只为守护生态环境的安全与人民群众的健康,这期间涌现出无数动人心魄、令人感动的故事。

开展应急监测以来,省肇源生态环境监测站的全体人员连续远赴三岔河断面和拉林河口内、口下断面采集水样。清晨出发,各种困难纷至沓来:路面冰冻积雪,乡村道路封堵,卡口严格盘查,饭时无餐可就,江面积雪无路可寻。平常一个小时的路程,足足要走3个多小时才能抵达采样断面。

省肇源生态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钻冰取水。

2月的黑龙江,寒风依然凛冽,一阵机器的轰鸣打破了周围的宁静,在人迹罕至的中俄边境黑龙江江面上,省三江生态环境监测站监测人员付兆程和张喜双正同时启动着电动冰钻,随着两人整齐的口令,1米多厚的冰面,顿时冰花四溅。“这冰层又厚又硬,太费钻头,”张喜双不无幽默的说,“打一个冰眼至少也得五分钟,别看零下20多度,干起活来一点也不会觉得冷。”

省三江生态环境监测站监测人员付兆程和张喜双同时启动电动冰钻。

初春的松花江,冰层渐融,到江中取水样风险剧增,但为了做好疫情期间生态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省哈尔滨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增加对松花江哈尔滨江段城市上下游水质状况的监测频次,降雪覆盖了河面,孟凡臣与同事无法确认冰面情况,监测现场还有恶狗“捣乱”,他们只能探索前行到采样位置,但这些丝毫阻挡不了他们采样的决心。

省哈尔滨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从冰层下提取水样。

齐齐哈尔市讷河生态环境局的孙海峰、高延涛、陈广大接到对讷河境内嫩江流域富源村水质断面的应急监测的任务后没吃午饭就出发了。采样点位路途较远,途径多个村庄,每到一处他们都需要耐心与卡点值守人员详细沟通,无路可走了,他们就下车徒步到监测指定位置,三人轮番用铁钳挥臂破冰,采到水样时都已浑身是汗。

齐齐哈尔市讷河生态环境局孙海峰(左)在江面上挥臂破冰。

省伊春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徐添奇和李凤林长途跋涉了6个多小时,来到距离320公里以外的嘉荫河大桥断面。在3月天气逐渐转暖的季节里,冰上采样危险重重。经过1个多小时的破冰,反复扩孔、下钻,终于破开了厚度超过1.8米的冰层,当江水一股一股地涌出来时,“热气腾腾”的监测人员相视一笑,顾不上休息,开始了样品采集工作。

省伊春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李凤林(右)在嘉荫河大桥断面取水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