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市博山区群山间盘旋,忽见峡谷深处浮起一片斑斓——那不是寻常秋色,而是一座古村用整个丰收季调出的浓彩。青石墙、黑瓦片为底,玉米的金黄、辣椒的艳红、南瓜的橙黄肆意挥洒,宛如天神打翻了调色盘。这便是红叶柿岩,一个用最朴实的丰收元素绘就的秋日童话。
石板路泛着温润的光,百年时光把每块石头都磨成了镜子。柿子树枝桠遒劲,缀满的小灯笼在秋风里轻颤,像是给这场秋日盛宴点起的暖黄灯火。转过墙角,晒秋的盛景豁然摊开:辣椒串成的流苏从屋檐垂下,玉米辫织成的金帘遮了半面石墙,圆滚滚的南瓜在院坝里叠成宝塔。更有切丝的南瓜晾在竹匾里,那橙黄在阳光下透出蜜样的光泽。
色彩在这里有了生命的分量。辣椒的红是带着声响的,噼里啪啦烧透半面山崖;玉米的黄却温厚,像把三季的阳光都沉淀在了籽粒里。黑瓦石墙的沉静,恰好托住了这满山满谷的绚烂——原来最动人的艺术,本就生长在炊烟升起的地方。
行至山腰回望,发现这晒秋竟是立体的诗篇。竹匾依山势层层铺展,像巨幅卷轴正被秋风徐徐翻开。山中古村晒着人间烟火,辣椒玉米都是过冬的底气;山上云台却添了艺术装置,秋千在云雾间轻荡,仿佛真要带着丰收的喜悦飞向天际。这“山下”与“云上”的两重秋光,让柿岩的晒秋既接了地气,又生了仙意。
山风起时,空气里五味调和:新晒的谷香、柴灶的农家饭香、还有漫山遍野的野花香,都融在这95%森林覆盖率酿出的氧气里。难怪人说这里是“鲁中之肺”,连呼吸都成了享受。
回到游客中心的停车场,抬头凝视四周的山石和从大山缝隙中流淌出来的山水,我忽然读懂这晒秋的深意——晒的不只是五谷,更是日头。 把易逝的光阴晒成耐存的滋味,把山野的馈赠化作越冬的底气。带不走一枚柿子半串椒,但那幅用山峦作画布、以生活为笔墨的《晒秋图》,早已在心头装裱成卷,每次展开都是扑面的暖意。(张子秋/图文)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