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则来自商务部的通知登上了热搜,引起大家广泛关注的是这句话:“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通知一出,解读就满天飞,比如物资紧张论、粮价、菜价飞涨论,台海战备论…总之,凡是能联想到的,都讨论了个遍,连远在老家的父母亲都打电话过来让我赶紧买点米面和菜囤起来。#央媒:不要过度解读储存生活必需品#
防疫居家的我赶紧打开这份通知,原来是虚惊一场,文件清清楚楚地写着这是为了“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主要是为了应对近期部分叶菜类蔬菜涨价过快的问题,随着大家对通知的过度解读,官方也不得不出来辟谣:“各地生活物资货源充足,供应应该完全有保障”,官方喊话囤菜、生活必需品?@新农鸣只能告诉大家,你想多了。不信?我们从“菜篮子”和“米袋子”两个方面来分析分析,没有什么比吃更重要的了。
“菜篮子”有点沉但还能拎得稳
小小“菜篮子”却满满装的是民生,前段时间的蔬菜价格涨幅确实有点夸张,许多叶菜类的价格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都涨幅惊人。之所以出现夸张的涨幅,总结起来有以下四点。
一是天气因素,尤其是极端天气的影响。今年九十月份我国部分地区极端天气特别是洪涝灾害发生的比往年较重,而其中有几个省份恰好是蔬菜生产大省,要知道,我国12个省份生产的蔬菜产量占据全国总产量的75%,这其中就包括受灾的河南、山东、河北等省份。灾后补种需要时间,不巧的是,今年冷空气又提前到来,影响蔬菜生长,使得蔬菜的上市时间推迟。
二是运输费用增加。能源短缺成为今年全球共同面对的难题,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而国内油价上调也多达14次之多,尤其是柴油价格,截至十月底,年内涨幅超过15%。我国的蔬菜生产格局是产集销分,这使得运输成本传导向蔬菜价格。
三是生产成本增加。随着大宗商品的涨价,今年蔬菜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别的不说,就化肥和农药,年内涨幅超过50%甚至更多。
四是通胀影响。在后疫情时代,随着经济的复苏,个别国家尤其是欧美和日韩等发达国家,对货币都采取了比较宽松的政策,再加上供应链中断等问题,导致食品价格飙涨,当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下,国内也免不了受到影响。
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了近期蔬菜价格涨幅夸张,之所以说我们的“菜篮子”还能拎得稳,是因为涨价较高的都是一些不耐贮存或者是应季的叶菜类蔬菜,从供应商来说,恢复生产供应时间较短,另外也可以通过涨幅较小的根茎类蔬菜进行替代。最重要的一点是,目前在田蔬菜有1亿亩,比往年同期略高,所以,从供应能力上来说,蔬菜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实际上,近期市场蔬菜价格已经开始出现回落。
口粮“粮袋子”是满满当当
根据央广网11月1日发布的消息,目前我国秋粮收获已经接近尾声,全年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粮食生产十八连丰收。
当然,很多人都有疑问,今年自然灾害这么严重,丰收是怎么来的?除了单产、亩产的提高,以及两季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等因素之外,我们就单单来说说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可以说是靠天吃饭的行业,其实,每年不同地区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今年的自然灾害之所以给大家印象深刻,是因为发生较重,但和往年同期相比,受灾面积在减少。所以,大家没必要对这个数据有疑问,粮食是每天都必须吃的,如果缺少粮食,会产生什么后果,大家想想就能明白,恐怕是想捂也捂不住的。
当然,不得不承认,我们在一些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方面,确实存在结构性失衡,如大豆和玉米,这是有限土地面积所限制的,不得不依赖进口,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口粮绝对安全,这点是毫无疑问,别的不说,从粮价上就能够很好地体现。
再回到开头的话题,之所以鼓励大家根据需要存储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主要是为了应对突发状况。比如疫情反复造成的居家隔离、比如自然灾害造成的短期供应短缺等等。目前疫情防控已经成为常态,而自然灾害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合理储存一定的物资应对突发状况,正所谓手里有粮心中不慌,但绝不是过度囤积,不但消耗了你的“钱袋子”,也会造成浪费,不是吗?
新闻热点
大众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