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我们在为英雄点赞的同时,是否了解一名航天员在前期训练以及升空之后,都经历了哪些身体上的挑战?今天小编就盘一盘,一名航天员是如何炼成的。
超重感犹如一只大猩猩坐在胸口
首先在升空的过程中,航天员们要接受“超重”的考验。经历过飞机起飞和在游乐园玩过山车的人们都体会过突然加速带来的推背感,这种感觉即为“超重”,在飞船上这种感觉会被放大。在NASA曾做过11年宇航员的汤姆·琼斯曾经把这种感觉形容为“一只大猩猩坐在你的胸口”。飞船在努力挣脱地球的引力的过程中,强大的加速力会让人们的呼吸都变得困难,有的人还会缺氧,想吐,眼前发黑,甚至昏过去。
其次,等飞船进入轨道稳定飞行后,航天员们又要经历比你游乐园玩跳楼机时强烈N倍“失重感”了。另外,在太空旅行的过程中,航天员们还会产生封闭感和孤独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航天员在这样的身心考验下,还要完成高水平的一系列操作任务。听起来像不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应对太空飞行的一系列挑战,从2017年3月开始,我国航天员就全面转入了空间站的任务准备阶段。他们要经过百余个课目的高强度训练,以及近百次的工程研制和实验活动,不断强化综合实战能力。
失重环境训练
在地球模拟失重环境的手段非常有限,训练所用到的设备是一个直径二十三米、深十米的中性浮力水槽,在这个水槽内,放置的是空间站核心舱的水下模型,外观与太空中的空间站核心舱一模一样。
训练过程中,航天员身着水下训练服,被吊车放到10米深的水槽里,通过使用铅块增加或减少配重,使航天员达到中性浮力状态。由于水中阻力的存在和训练服的压力束缚,航天员训练时的每一次“举手投足”都非常吃力。
低压舱训练
众所周知,太空是一种真空低压的环境,我们在地球上生活,很难适应太空的低压环境。为了战胜可能出现的低压和缺氧威胁,在低压舱锻炼超强的耐受力成为航天员的“必修课”。在中国航天员中心,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走好低压舱地面模拟一小步,跨出空间站太空实战一大步。据了解,低压舱又叫舱外航天服实验舱,实验舱外表是一个巨大的圆筒,当航天员穿上特制的航天服走进试验舱之后,工作人员开始对舱内减压,其间宇航员要不断地进行设备操作。曾经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接受采访时说过:“低压舱训练,对我们所有的航天员的身体都是挑战。”
密闭生活训练
早在2016年,我国航天员训练中心就做了一个现实版的“星际生存试验”。180天里,4名志愿者在密闭循环舱内生活工作,所需的大部分水和食物等都靠舱内复杂系统自给自足。其实,密闭生活训练并非宇航员专项,像是潜水艇等作战部队都有类似的训练方式。茫茫宇宙中,在空间站几平方米的活动空间一待就是上百小时,还要进行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提前适应密闭性的生活环境,对宇航员心理和精神上都有帮助。
水上出舱训练
3名航天员将在轨驻留3个月,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介绍:“在未来的出舱任务里,太空行走主要考验航天员的上肢力量。航天员穿着舱外航天服,在水池中像攀岩一样用手走,训练下来能掉几斤肉。拧螺丝也有技巧,不能太使劲,不然失重环境中会原地嗖嗖地转,很难停下来。”杨利伟也曾介绍称:“我们在水下进行出舱训练,时间长的时候一次下去要六七个小时,在水下航天员训练完之后,回来有时候吃饭拿筷子都费劲……”
72小时剥夺睡眠训练
2019年,真人秀节目《挑战吧!太空》就曾邀请明星体验太空生存,被强制剥夺2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之后,作为普通人的明星们都被逼“疯”了!要知道,航天员们在执行工作时可是需要保持72个小时不睡觉的精力,还要在狭小空间内完成各种高强度工作,全程与外界隔绝,不断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极限。
航天专业技术训练
航天专业技术训练和飞行程序模拟训练是航天员训练的重中之重,包括空间站技术训练、机械臂的训练等,这些训练针对空间站任务特点来开展。训练的目标也是要使航天员在思想、身体、心理、知识储备和技能方面都要具备执行任务的能力。
出舱活动程序模拟器训练
在进行出舱活动程序模拟器训练时,航天员被吊在空中,在最大程度地模拟太空环境的情况下,进行舱外服的使用、设备操作、舱外活动程序等一系列训练,这就需要航天员们有极高的操作能力和有极强的心理素质。
看到这里,也许你就明白了为何航天员们被称为“精英中的精英”了,也祝愿我们的航空英雄们顺利完成此次为期三个月的太空遨游。
(大众网·海报新闻 武玮佳 蔡溦 综合央视、新华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等)
新闻热点
大众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