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边关的骆驼刺花,见证父女两代军人的足迹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1-06-26 21:40:40

原创 晏子祎 朱德华 军嫂微平台 收录于话题#军人49#军医3#父亲节1

《军嫂》杂志为您讲述温暖故事

边关戈壁之上的骆驼刺花,见证了父女两代军人的坚守与向往。

老晏是一名军医,条件艰苦的戈壁之上,他与骆驼刺花相伴,在边防服役30年。在女儿小晏心中,对父亲的印象总是模糊的。但父亲扎根边关的故事和那朵扎根戈壁之上的小黄花也深深吸引了她。即将从军校毕业的小晏立志,要接过父亲的钢枪和马鞭,迈向那广袤的戈壁。

军人肩负使命,保家卫国,却难以顾及自己的“小家”。或许他们并不算“称职”的父亲,但牵挂家庭、关爱孩子的心始终不变。

父爱如山,榜样如炬!

祝福老晏和像老晏一样的军人父亲,父亲节快乐!

2021年2月,晏斌一家

女孩爱花是天性,我也爱花。只是我爱的花不是大众化的玫瑰、牡丹、薰衣草,而是一种扎根在荒漠戈壁的小黄花——骆驼刺花。

小小的、嫩黄的骆驼刺花,大多生长在石头缝隙中,是色调单一的戈壁滩上的调味剂,如同戍守边关的战士,见证着与坚守有关的岁月,给寂寞的土地带来生机和欣喜。微风拂过,它散发出来微微馨香,让我们一家人着了迷。

初见骆驼刺花,小晏心中种下戍边的种子

卡拉乔克山白雪皑皑,层峦叠嶂。1995年夏,我父亲晏斌当时24岁,从呼图壁军医学校毕业来到大山脚下,在某边防连当军医。

父亲是四川人,之前对边防的印象全部来源于影视剧。到了边防,父亲才发现,真实的环境比影视剧里艰苦多了,连队交通不便,不通电,没有自来水……第一次跟队在中哈边境线巡逻,整个队伍就数父亲皮肤最白,加上他面相显嫩,大伙儿都称他“小晏”。

边防军医不仅要给官兵看病,而且要带队巡逻,做官兵的思想工作、心理疏导工作,救治防区内受伤、生病的人员。

父亲带着无限的憧憬,走在崎岖的边防公路上,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更远处是白雪皑皑的天山山脉。单纯从视觉冲击力上看,这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父亲陶醉其中,抬头看着湛蓝湛蓝的天空,却突然失去重心,一块石头绊倒了他。“哎呦——”一簇骆驼刺划破了迷彩服,在他左腿上留下了一道道血印。为了防止面部着地,出于本能反应,父亲一把抓住了跟前的骆驼刺,双手瞬间血肉模糊。巡边的第一课,让父亲认识到,巡逻路上时时有危险,处处得谨慎。

涂了些消炎药水,看了看骆驼刺,父亲没有生气,反倒觉得这些生长在石头缝里的小东西跟自己挺像,都有着一股不愿服输的劲。此后,每次巡逻到那里,父亲总会从军用水壶里倒点自己都舍不得喝的水浇灌它,观察它一点点长大。因为多了一份牵挂,原本艰辛的巡逻路,多了几分惬意和向往。

父亲深知,此生将与边关结缘,将与骆驼刺相伴。

2021年2月,军医晏斌(右一)带队巡逻

摘下骆驼刺花,大晏赢得甜蜜爱情

1997年夏秋之交,戈壁滩上的骆驼刺已开出嫩黄的小花。那时,父亲已有7年军龄,他的皮肤在高原紫外线的照射下变得粗糙且泛着古铜色,以前那个稚嫩的少年变成了沧桑的“边防通”,大家对他的称呼也改成了“大晏”。

一天巡逻途中,父亲忍不住摘下一簇开得正艳的骆驼刺花,放进包里,准备送给他的未婚妻——刘艳。

刘艳,我的母亲,那时是新疆伊宁一家医院的一名护士,父亲军校毕业前在她工作的单位实习过。从理论到实践,父亲刚进入医院临床实习,很多方面都要向医生、护士请教,母亲就是他经常请教的对象。一来二去,他俩彼此有了好印象,工作之余也开始嘘寒问暖。一年实习期结束,父亲不仅带走了医院评价极高的实习鉴定,也带走了母亲的心。

1998年1月,母亲嫁给父亲,成为一名军嫂。

1999年3月,父亲到某边防连一年半后,母亲请了假,下了飞机坐火车,坐完火车换汽车,下了汽车再骑马,一路风尘仆仆赶去看他。

哨所地处大山深处,大雪封着山,崎岖的山路,马匹走起来都吃力。母亲在距离父亲单位100多公里的小县城找到一部公用电话,告诉他预计6个小时后可以到达哨所。

父亲等了10个小时,还是没有见到母亲的踪影。当时,闹海风(荒漠里的一种类似飓风的狂卷风)卷起的积雪漫天狂舞,气温达-20℃。经请示上级后,父亲带领12名战友,穿着厚厚的羊皮大衣,戴着皮帽,扛上铁锹,从哨所出发,沿着唯一可以到达哨所的巡逻路寻找,走了3个多小时后,才遇到孤身一人的母亲。

当时,母亲正爬行在距离哨所8公里的路上。由于积雪太厚,车辆无法通行,她只能下车徒步蹚着齐腰的积雪艰难前进。

两人相见,悲喜交加,相拥而泣。

“给,喝口骆驼刺花水!”父亲从羊皮大衣内层取出军用水壶,里面泡着晒干的骆驼刺花。温热的、淡黄的、带有芳香味道且伴有父亲体温的骆驼刺花茶水,可以驱寒暖胃。就这一口水,让母亲瞬间觉得无比幸福……

“送你一簇骆驼刺花,它和我一样,无惧孤独,扎根边防。”2010年建军节,父亲精心写好一张折叠式明信片送给母亲,里面叠压着一朵骆驼刺花。

母亲一直珍藏着这张明信片,思念父亲时就取出来闻一闻。

2019年12月,来队探亲的刘艳为准备巡逻的丈夫晏斌整理着装

研究骆驼刺花,老晏要在边防等我

如今的父亲,已经在边防服役30年。他年龄50岁,在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边防连,大家理所当然称他“老晏”。

父亲喜欢就地取材研究中药材的药性,通过在自己身上验证得出骆驼刺花是一剂品质优良的中药材,结合《本草纲目》《人民军医》等医药典书和学术期刊上查询得知其可以治疗痢疾、偏头痛、失眠等症状,同时在抗氧化性、抗敏、抗肿瘤等方面具备优良表现。他随身携带自制的骆驼刺花“芳香丸”远近闻名,是边防官兵和附近农牧民喜爱的良药。

父亲痴迷于边防工作,却疏远了我们这个小家庭。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对父亲的印象是模糊的,他的声音总是存在于电话里,他的样子总是藏在相册中。

13岁时,我第一次去父亲单位,就想看看到底是多么美丽的地方让他如此迷恋。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中来回颠簸,下了车又不知走了多久的山路,终于到达了那个坐落在群山怀抱中的小营院。

刚到营区,就见父亲正在整理装具准备巡逻。不行,我也要跟着去看看。耐不住我的软磨硬泡,父亲终于答应了。

走在崎岖的小道上,眼前尽是光秃秃的山川和连绵的戈壁。从喧闹的城市乍到一望无垠的戈壁滩,我兴奋得忘乎所以。突然,眼前的小黄花吸引了我,父亲摘下一朵插在我的头发上。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孩。

父亲拉着我的手,给我讲起了他和骆驼刺、和边防的故事。那年冬天巡逻时,遇见山里的牧民哈迪霞临产。当时大雪没过膝盖,车辆进不来也出不去。父亲连续两天两夜守着产妇,直至她顺利生产。在回连队的途中,雪愈发大了,因为看不清山路,父亲一脚踩空,眼看就要滑下悬崖,他慌乱中抓住了一株骆驼刺,才幸免于难。骆驼刺成了父亲的救命恩人。

父亲做的事一般不告诉我们。2021年2月13日,我从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上看到,2020年父亲在巡逻途中接到一个求救电话,一名护边员被毒蛇咬伤。他立即骑马赶过去,检查伤口后,想都没想,用嘴把蛇毒吸出来,把工作站的人员都惊呆了。

父亲总是舍得用赞誉之词形容骆驼刺花,说它们深深扎根石缝之中,任凭风吹雨打,忍受酷暑严寒,依然坚韧不倒,盛开出灿烂的花来。而父亲就像那骆驼刺一样,没有丝毫抱怨,深深地扎根边关,即使艰难困苦,也绝不放弃。

2021年2月,晏斌和女儿晏子祎一起学习

作为父亲,他也许是不称职的;但作为一名军人、一名医生,他是伟大的。30年来,1500余次带队巡逻,行程3万多公里,不知不觉中,父亲成了单位服役时间最长的老兵,与他一起巡逻的战友从“70后”“80后”慢慢变成了“90后”“00后”。我听到当地护边员和牧民称呼父亲为“库尔噶事”,后来我才知道,那个词的意思是“守护神”。

“一次选择,一生坚守,是军人的使命,是党员的忠诚,是不变的初心。二十九载,你用双脚把数百公里边防线一遍遍丈量,未曾缩减一毫;医者仁心,你把爱心在4个团场一点点播撒,促进边防稳固。”这是2020年1月,父亲荣获伊犁军分区“戍边卫士”时的颁奖词。

自我上军校起,每周通过视频激励我,是父亲的必修课。在视频里,看着父亲布满沧桑的脸,我慢慢读懂了他。父亲将他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现在也将这样的精神传递给我——参军入伍,不负韶华;筑梦青春,淬炼人生。

而今,母亲在距离父亲数百公里外的地方照顾着爷爷和奶奶,我是陆军工程大学的一名学员,2021年7月即将毕业。那时,我一定会重返那片高低起伏的大山,像骆驼刺一样无惧孤独,接过父亲的钢枪和马鞭,用双脚去丈量他走过的每一寸土地。

老晏,等着我。

骆驼刺花。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刊登于2021年第5期《军嫂》杂志)

口述:晏子祎

整理、摄影:朱德华

原标题:《父亲节丨边关的骆驼刺花,见证父女两代军人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