逊克边疆村
中俄边境上的美丽村庄
冰城馨子
黑龙江畔、中俄边境线上有个村子,这个村子有三个名字,村子的大名叫边疆村。边疆村位于黑河市逊克县奇克镇,紧邻黑龙江,与俄罗斯阿穆尔州米哈伊洛夫区波亚尔科沃镇隔江相望,边境线长9公里,边疆村名符其实。
村子的小名叫小丁子村。当地人都习惯亲切地叫它“小丁子”。小丁子其实是人名,他跟着表叔鄂伦春皮货商人关老大做点小生意。机灵的他发现黑龙江南岸鄂伦春人的这个捕鱼点对面是俄罗斯的镇子,缺少日用品可以去换,就在这盖了房子安了家。后来很多闯关东的人也在此落脚,人便 称之为“小丁子村”。
它还有个很有名气的别名,叫中国俄罗斯族第一村。边疆村全村总面积42.5万平方公里,人口313户1084人中,俄罗斯族有114户327人,是黑龙江南岸俄罗斯后裔最密集的村落。2003年,被国家相关部门命名为我国第一个俄罗斯民族村。
去逊克之前,对它的了解只知道红玛瑙、黎明草原和大平台。这个夏天当我第一次走进逊克时,发现它的边境乡村非常有特色。俄罗斯族、鄂伦春族、红色乡村、金训华战斗过的地方、中俄农业科技园区,这些国境线上的美丽乡村充满着魅力。
特别是近年边境旅游公路G331自驾游掀起的边境游热度,边境小城逊克是这条线上的重要节点,是一个有特色的亮点,中国俄罗斯族第一村——边疆村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走进边疆村,我被它整洁的街道、俄罗斯的特色民房吸引住了。那各形各状的俄式尖顶门楼,那刷着五颜六色的墙面,那些雕刻的窗门,那门前院后种的花儿,让我想到了去贝加尔湖时见到的俄罗斯村庄。
这个老乡特别热情,一定拉我去看看他大棚里试种的葡萄。他指着这片地说,将来这里都种上葡萄,让它成为葡萄园。
村子宽阔的广场舞台上刚举行完的节日余韵还在,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个村史馆。要想了解一个地方首先走进它的展馆,了解它走过来的历史,再游历感觉就有不同了,一切变得立体起来。
走进“时间廊”,你可以了解到这个村子的百年历史,可以感受到两个国家、两个民族融合发展、衍生成华俄后裔,进而成为俄罗斯族这样一个特殊民族的由来。
1889年前只因有一户名叫吴双丁的一家在此开荒种地,所以建屯初称“小丁子村”。与小丁子村隔江相望的俄罗斯阿木尔州的波亚尔科沃镇,早在19世纪中期,逊克县边境居民就与俄罗斯居民自由往来贸易,许多当地人和闯关东的内地人都通过小丁子村与俄方边民贸易往来。
十月革命后,集体农庄改革,德国入侵,促使一批苏联人冬天赶着爬犁、拉着列巴炉过江南下来到小丁子村。由于来边境村子苏联人大多是妇女和老弱病残,而小丁子村恰好是男多女少,于是,一些为躲避战乱来到小丁子村的俄罗斯女子便与当地闯关东的单身男子结婚,从此生活在这里。以前在对岸做生意的小丁子村人也带着苏联的老婆孩子回到小丁子村定居,小丁子村日渐繁荣起来,形成了中俄交融的独特文化。
这是华侨后裔封家文祖孙四代人。他的太爷是山东汉子,太奶是苏联人。
现在居住在边疆村的多数是三、四代的俄罗斯族。最初来到中国的俄罗斯人既过中国的节日,也把俄罗斯的节日带到了这里。现在最为隆重热闹的是“巴斯克节”,人们要把粉刷室内,精心装饰;还要把煮熟的鸡蛋染成红色,烤制出美味的点心;带着大列巴、烤肠、啤酒、格瓦斯,拉起长桌,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开怀畅饮,相互祝福。
俄罗斯族的传统美食“列巴”在边疆村有着纯正的做法和味道,它的流传与一个叫尹秀兰老人有关。
她是纯正的俄罗斯血统,1933年她6岁时随父亲来到小丁子村。由于父亲不会农活跑回苏联再没来,母亲只好改嫁在此生活下来。尹秀兰老人把她烤列巴的特殊手艺传给了儿媳,这种用列巴花的果实晒干后麿成粉做引子做出来的列巴别有风味。
当年有200多名知识青年来到边疆村,其中上海知青就有180多人,还有来自四川的知青。光阴流过五十多年,你是否还记得在这“小丁子村”的过往?
村子里还有个“中俄画家小镇”很有特色,作品由俄罗斯人民画家、功勋画家、美协会员以及黑河本土画家创作,有很高的艺术鉴赏、收藏价值。
特别喜欢俄罗斯油画的静物,色彩明丽,画面生动。
午间在村子的罗西亚西餐厅吃了一顿正宗的俄式西餐
餐厅的装饰非常俄罗斯,在中国俄罗斯族第一村里有这样一个美丽的西餐厅,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无论是红汤、冷食还是煎鱼、烤肉,味道都非常好,真是好看又好吃,推荐到逊克的朋友一定要来边疆村尝尝这里的俄式西餐,这里距县里只有12公里。
吃完午餐朋友说带我们去看看村南的荷花园,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个荷花规模还不小,木质栈道玻璃栈道结合,游人可以走在荷塘间近距离赏荷。
八月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粉艳的荷花,一片边疆的恬静风光。
这里曾经是鄂伦春人捕鱼打猎的荒原,一个叫“小丁子”的人在此安家,开辟了一个中俄民族融合的村落。它位于中俄边界,是真正意义的边疆村。
G331边境旅游路游,边疆俄罗斯族第一村,一定要去打卡的地方。(畅游黑龙江)
新闻热点
大众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