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要抓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机遇”“要发挥好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一国两制’是港澳发展的最大底气”……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代表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对国家和港澳发展前景满怀信心。
他们表示,港澳要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独特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一国两制”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涉港澳部分新增“深化国际交往合作”。澳区全国政协委员吴志良认为,港澳要把握在新时代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在国家健全对外开放机制中进一步发挥独特优势,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同时实现自身突破性发展”。
港澳一直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改革开放40多年历程中地位独特,贡献突出。港区全国政协常委施荣怀表示,香港以国家为坚实后盾,并拥有资本流通、信息交流等相对自由的特点,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效的外部联结。
“香港一直积极连接内地和国际市场,努力把外资‘引进来’、协助内地企业‘走出去’。”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凌友诗认为,未来,香港应把握好“三中心、一高地”的战略定位,当好“超级联系人”,进一步发挥独特作用。
澳区全国政协委员黄洁贞认为,国家赋予澳门“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发展定位,凸显了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过程中所担当的功能角色。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施家伦表示,澳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扮演着中国与葡语系国家“精准联系人”的角色,发挥重要平台作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关键词。港区全国人大代表蔡毅认为,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也为港澳自身发展提供动能。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能获得更多人才,能与内地市场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吴小丽表示,澳门地域小、经济结构比较单一,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才能使澳门得到更广阔发展空间。
“香港和澳门的未来,不仅依赖于自身努力,更需要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开创更加繁荣稳定的局面。”港区全国政协委员蔡荣星对“一国两制”下的港澳发展充满信心。
2024年,香港特别行政区顺利完成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陈勇表示,香港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历程充分说明,维护好国家安全才能确保香港繁荣稳定。高质量完成此项立法是香港履行宪制责任的重大进展,为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回归祖国以来,澳门居民亲身感受到‘一国两制’的优越性,对这一制度充满信心,始终坚定拥护‘一国两制’。这成为澳门维护国家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取得经济发展成就的坚实基础。”施家伦说。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王明凡从如何更好履职尽责的角度出发,建议港澳代表委员充分利用自身在内地与港澳社会的广泛联系,发挥桥梁作用,不断提升港澳同胞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香港和澳门在国家发展进程中从未缺席,也不应缺席。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港澳要与内地携手共进,让‘一国两制’在实践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施荣怀说。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粤港澳大湾区自建设以来,区域内各地优势不断融合,呈现‘车畅、人兴、财旺’的景象。”陈勇认为,大湾区发展成果不断涌现,正朝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质量发展典范目标阔步迈进。
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九年关注粤港澳大湾区,今年报告中更是对大湾区发展提出了提升“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进一步要求。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六周年之际,两会上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代表委员们围绕大湾区如何更好打造“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积极建言献策。
“从根本上说,大湾区要努力实现更高程度的一体化。”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吴秋北说,这需要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流通,以及湾区内机制体制的衔接。“补齐相关短板,大湾区就能发挥更大作用。”
港珠澳大桥客流车流频创新高、广深港高铁建成通车、世界级跨海工程深中通道建成开通……吴志良认为,近年来,大湾区城市群基础设施“硬联通”为区内一体化发展畅通了“大动脉”。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吕耀东期待大湾区内地城市与港澳更好“双向奔赴”。他建议,应继续提升通关便利度,“这将为港澳乃至整个大湾区的旅游等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代表委员们还建议,在规则机制“软联通”上精准发力。吴志良认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可向三方面努力:加速规则衔接、畅通要素流通、补齐协同机制。
陈勇长期关注港澳律师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执业试点。他说,港澳律师熟悉普通法系和葡语系国家的法律,能打破粤港澳三地法律体系相异而带来的服务壁垒,有利于推动国际商贸高质量发展。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文颖怡认为,香港需进一步发挥“超级联系人”角色,善用“一国两制”优势及海外商业网络和国际化专业服务团队,与内地民营企业“拼船出海”,打造更多“中国品牌”。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五年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为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施荣怀认为,创新已成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大湾区内部的产学研合作需加速推进。
“香港高校资源丰富,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产品、服务的能力仍有待提升。”施荣怀表示,大湾区内深圳、广州等地高新制造业发达,香港可与这些地区加强合作、强强联手,将基础研究高效转化为创新成果。
澳区全国人大代表何敬麟建议,推进完善跨境产学研合作机制,将澳门财政储备转化为“创新催化剂”,更大力度支持内地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
何敬麟认为,大湾区需要在人才引进政策上作出更多创新,特别是科技领域高端人才和创新型团队的引进和培育。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慧琼期待将香港打造成高端人才聚集地,并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对接,建立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机制。
今年春节期间,港澳居民来内地260多万人次;去年内地旅客前往香港达3400万人次,前往澳门近2450万人次。吴志良认为,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已经形成,“希望湾区百姓继续拉近心灵距离,把整个大湾区都当作我们共同的家”。
吴小丽表示,澳门社团在居民沟通和服务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和实践经验,建议用好相关经验,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注入多元力量,为澳门居民搭建融入内地的桥梁,实现更深层次的社会融合与共同繁荣。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粤港澳三地紧抓机遇,以规则衔接破题、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高质量发展一定会不断取得新成绩。”吴秋北对大湾区的未来信心十足,“一个活力四射、百姓富足、辐射周边的国际一流湾区正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