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生态 > 正文

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保障中国生态安全提供强劲动力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0-10-15 11:03:04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呼吁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成为重要的公共议题之一,公众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强烈,环境保护意识快速觉醒。特别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中国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广度、深度和专业度都得到显著增强。

 

多样化教育,有力提升了公众保护意识。把“保护生态、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纳入课堂教学,推动生态文明思想进校园;中国科协已连续16年举办全国科普日活动,累计举办重点科普活动近10万次,参与公众超过19亿人次;目前已有注册的自然教育机构近2000家,充分回应和解决公众亲近自然的渴求。多样化、立体式的环境教育,已成为中国公众了解生物多样性、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重要手段。

 

多渠道参与,有力提升了保护行动便捷性。截至2020年3月,中国实名注册的志愿者总数达到1.69亿人,累计服务时间22.68亿小时;超过2.7亿人次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参与蚂蚁森林公益保护地认领;3000多万人参加“生物多样性嘉年华”活动,通过听讲座、现场活动、购买公益产品等支持保护行动;越来越多公众主动行使环境权,通过申请信息公开、举报、诉讼等进行监督,维护合法权益。

 

聚合民间力量,强力推动民间贡献和公众参与。2017年,23家民间机构共同发起了“社会公益保护地联盟”,通过协议保护、社区共管、委托保护、保护小区等创新模式保护了10311平方千米国土面积。在生态环境部支持下,2019年成立了“公民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和“中国企业与生物多样性伙伴关系”,聚合中国民间力量,推动将民间贡献纳入“昆明目标”。此外,还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平台”“中非生物多样性保护民间对话平台”等国际合作对话平台,开始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融入社区居民,积极推动保护地管护与可持续发展。宁夏云雾山保护区外围村民,通过与保护区签订保护协议,主动扩大保护地面积进行管护;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协助四川等地社区原住民,已经保护了超过18万公顷的保护地空缺,并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每年增加总收入超过400万元;三江源国家公园将17221名社区牧民纳入公益巡护员,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

 

充分动员、支持并保障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关键所在。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复杂,仅仅依靠现有的行政力量难以实现全域的有效保护;同时,由于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唯有提高全民保护意识,改变行为习惯,推动共同参与,在保护中探索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才能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今天,中国的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坚信在下一个十年到三十年里,我们将更加广泛而深度的参与,为“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的实现以及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彭奎,中科院生态学博士,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后,全球环境研究所(GEI)项目经理,中国社区生态保护专家,主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及气候适应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