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人物风采 > 正文

吉林秦彦国:坚守武汉60天,终于看见了春天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4-23 14:06:56

东方吐白,山里的雾气还没开始散去,路上的鸣笛声在晨曦中慢慢响了起来。4月20日,结束在长白山14天的休整,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医疗队132人踏上返长回家之路。

从2月7日到达武汉到4月6日落地长白山,60天的抗疫时光恍若昨日。作为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副院长,秦彦国也吐露出了一直憋在心里的挂念:“虽然131名队员都平安回到吉林大地,但我还是每天都悬着心,只要听到他们的体温正常,才会安心一点。”

鼓励医疗队

“大家坚定信念,我们一定会赢!”

“我们是在2月6日接到国家卫健委的文件,要求组成一个132人的团队,这个团队由两名管理人员,30名医生,100名护士组成。根据要求,这些医生和护士,尽可能都要以重症医学科或者与重症医学科相关学科为主的人员构成。”秦彦国回忆说,2月7日晚5时许从长春出发,晚8时30分许抵达武汉,入驻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从2月7日11点开始筹备,不到40个小时,2月9日就开始接诊,6个小时收治50个病例!“这样的时间与强度,已经超越了接诊的极限……”想起入驻的那一刻,秦彦国至今仍记忆深刻。秦彦国说,正常情况下收治10例已属极限,所以医疗队一直在超极限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病人收治多还不是最大的挑战,由于疫情防控要求,医护人员还要兼职生活保障、卫生等任务,防护服非常笨重,基本上人人都是汗流浃背,加之地域方言上的交流困难,队员们难免有沮丧、挫败感。

尤其是刚到武汉时,有很多物资需要组装、整理,顾不得填饱肚子,匆忙垫了几口饭后,队员立马投入了工作中,一直忙到凌晨……累了,倦了,再坚持。深夜里,为了鼓励大家加油干,秦彦国带头作动员:“大家坚定信念!我们一定赢!”队员们咬咬牙继续投入到战斗中。

作为领队,秦彦国率先垂范,主动加入到最辛苦、最艰难的工作中,给大家树立信心。随着疫情的发展和救治物资、设备的陆续加入,患者的治愈率不断升高,大家有了干劲。60天里,他们收治病重及危重患者共117名。

“保护好医护队员的安全,他们健健康康地来,我就要安安全全地把他们带回去。这是我对战友们的责任。”秦彦国抵达一线后,一刻都未停歇,根据实际情况,他把重点转移到战前人员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培训上来。

“收治危重患者,是国家给我们的任务,挽救患者生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把6个战斗组排好了班,4个小时一个班,之所以这样安排,既是为了避免感染,也是为了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投入治疗。”一线任务繁重,秦彦国合理调整人员分配,带领队员啃最硬的骨头,在最前线与疫情日夜鏖战。

“凡事想细,才能走远。”这是秦彦国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时刻关注着医疗队工作的每个细节,关心每个队员的身心状态,倾心呵护,毫无保留。

贡献“金点子”

他变身抗疫一线的“智多星”

秦彦国不仅是位贴心负责、医术高超的领队,还是一个“战地发明家”。在武汉抗疫期间,他发明了许多保护医护人员、降低感染风险的装置。

利用手机网络平台实施移动远程会诊,是他的第一个“创造”。驻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接诊大量重症患者后,秦彦国切身感受到病毒的高传染性导致医护人员隔离所带来的种种医疗交互和协作的不便,他立即着手启动项目。2月11日,吉大二院利用手机网络平台实施了覆盖病区内外、连接武汉与长春的多学科会诊,实现危险最小化、资源最大化,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一个有力武器。

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较高,很多都需要开放气道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因此成倍增加了相关医护人员感染几率。基于临床实际迫切需求,秦彦国发明出以“罩住病人、罩住病毒,让病毒不播散”为理念的防喷溅和减少病毒气溶胶的防护装置。时间紧、任务急,从发明的念头到设计、安装和使用,全过程仅用5天时间。后来,这套装置在临床使用中经过多次改良,避免了病人呼吸道病毒持续释放对医护人员构成感染风险的问题。

秦彦国的第三个奇思妙想,是一次性咽拭子采集防护面罩。原有创呼吸机插管及吸痰隔离防护装置应用之后,虽然护具能起到防护作用,但患者在采集咽拭子时都是采取坐姿或站姿,十分不便。秦彦国快速开动脑筋,很快设计出一款一次性咽拭子采集防护面罩,并立即开发出样品,经过反复改良,用最快的方式——3D打印出了样品,很快就可以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与疫情较量所有医护人员

都是“战时状态”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医生一半来自于重症医学科,6名来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其他9名来自头颈外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等密切重症抢救相关学科。100名护士也是与重症医疗相匹配的组合。

“带到武汉的都是我们医院的精英、宝贝。”秦彦国回忆说:“由于病人数量增多,到武汉才发现抢救设备远远不够用!”人命大于天!第一时间,一辆辆满载着各种急需医疗设备物资的急救车从长春呼啸而来,经过两天的紧急筹备,高端设备全部安装完毕。“我们吉林送来的不仅是医疗设备,还是希望,是曙光!”

“我们初期接管的患者中,60岁以上的占65%,最高年龄90岁,最小年龄23岁,特点是高龄且大多数原有较重的基础疾病。”秦彦国说,抢救重症患者要时刻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所有医护人员都是战时状态,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不分上班还是下班。

说起支援湖北期间最大的挑战和难度,秦彦国介绍说,最大挑战就是需要三到四人穿着防护服做部分有创的操作,大家心理压力挺大的。穿着防护服,增加了操作难度,特别是想做气管插管,包括做最高级的生命支持体外膜肺氧合( ECMO )时,在病房里待的时间越长,暴露的风险就越高,“我们真的是付出了最大的努力,看到了患者出院时候的笑容,真的是挺开心的,觉着一切是值得的……”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各省级、国家级医疗队逐渐撤离武汉。就在这时,秦彦国带领的吉大二院第三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再次接到国家通知,继续留守武汉对重症患者进行救治。这是对医疗队医疗技术和服务最高的认可,秦彦国及队员们倍感骄傲,他与全体队员当即表态,一定完成各项救治任务,直到取得战“疫”的最终胜利。

深夜里,秦彦国召开紧急会议,与核心组成员再次研究接下来的工作方案,最终决定将131人的医疗队兵分两路:一路“ECMO核心组”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继续接收需ECMO支持治疗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一路“危重症救治组”整建制接管武汉肺科医院危重症病区,与此同时,“机动组”与“管理组”负责全面支援。秦彦国坚定地表示,疫情就是命令,国家让我们冲锋到哪里,我们就坚定地战斗在哪里。

明月非两乡,同气枝相连。4月6日,医疗队圆满完成此次支援湖北的救治任务返回吉林。60天抗疫时光结束,分离时刻,不少队员落泪了。秦彦国说,这只是开始,接下来,双方医护人员和医院还将开展业务上的交流和学习,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携手并行。

身边人说:

秦彦国副院长业务能力强,严格管理队伍,处处模范带头,是抗疫前线一名可亲可敬的大家长!带兵打仗,指挥员极为重要。秦副院长带领我们131名队员坚守到最后一刻,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医疗队刚抵达战地时,队员们非常紧张,虽然治疗过很多病人,但还是第一次接触传染病人。在奔赴武汉的飞机上,秦彦国副院长组织开了一次会,把接下来的工作做了详尽安排,让大家的心顿时踏实了。抵达武汉后,又组织医疗队参加两次感染防护培训,然后才开始救治工作。在秦彦国的鼓舞下,当推开门看到患者的瞬间,所有人的心反而平和下来,一晚上接诊了50位患者,没有过多的担忧,一直在忙,紧张和焦虑的情绪都不见了。

——吉大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君瑶

城市晚报记者 刘佳雪 、受访者本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