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人物风采 > 正文

吉林女医生王晓研:“疫”线连采20位患者咽拭子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6-08 18:45:43

武汉前线急需要掌握重症医学的医生,我的专业对口,我还是一名党员,请组织批准我到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前线去工作,我将不辱使命,听从安排,努力打通重症患者生命的通道。”

这是吉林省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吉林省前卫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医生王晓研递交的请战书中的一段话。

她坚定的话语中透出医者的责任与坚毅,更透出一名党员的无畏与担当。在疫情蔓延的危急关头,在国家有难的关键时刻,在病人危亡的生死瞬间,王晓研第一时间在请战书上郑重地按下手印,用“疫情不退,我不退”诠释着党旗下那份铮铮誓言。

支援武汉

报完名才告诉父母

5月11日,是王晓研从武汉返回长春后整一个月。她告诉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回来后,休整一个星期,返回工作岗位。“我的科室是急诊重症监护室,每天的工作和之前没有太大差别,但因为是疫情期间,要做好防护,不能放松警惕,包括我们收治患者也要有严格的筛查。急诊抢救的病人比较多,风险稍微大一些。时间就是生命,抢时间就是在和生命赛跑!”

“我是大年初二从蛟河回到长春的,初三我们全体医护人员都要返岗。我是初三接到通知,报名去武汉支援,接到通知之后,当时的疫情也比较重,湖北的医务人员非常紧缺,然后就赶紧报了名。我是报完名才通知我父母的,我也怕他们担心。我母亲当时就哭了,但是我父亲说虽然他们很担心我,但是知道我身为医生应该去支援,所以还是比较支持我。而且自己本身也是一名党员,碰到这种事情,就是应该第一时间去支援。”

这是王晓研第一次去武汉。热干面、武大樱花、黄鹤楼……在武汉的56天,每日从驻地到医院,“两点一线”是她工作和生活的全部。“以前出差开会也没来过武汉,这是我第一次来武汉,没想到因为疫情来支援。街路上人和车都特别少,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每天在班车上能看到沿途风景,心里还挺欣慰的。我们刚去时,恰巧碰见武汉下雪了。武汉很少下雪,看到雪,就想家了……”

“疫”线救治

与时间赛跑 和“死神”抢人

抵达武汉后,作为吉林省前卫医院第一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长,战地临时党小组组长,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前线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最严峻的地方高高飘扬。她一方面要尽力安抚队员的情绪,另一方面要时刻掌握各项紧急通知,带领队员执行每一个命令。虽然困难重重,但在王晓研的鼓励和带领下,各项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

“正式上岗后,与我们对接的是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疗区内共有50名重症患者,每天的查房工作是摆在医生面前的一道难题。因为疗区病人较多,绝大部分是合并其它疾病的重症老年患者,在语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沟通问题。每天我要对每名患者情况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查体,由于需要大声喊着说话,有的时候还需要用肢体动作来解释,所以在体力上需要更多的付出,往往是刚检查了几个病人,浑身上下已经湿透了。”

大声喊话,脑部很快会出现乏氧症状,每当这个时候,王晓研医生都在心里默念“坚持,一定要坚持!”当走出病房时。本来身体就瘦小的她整个人都虚脱了,顾不上喝一口水,脱下防护服换上病号衣,立即投入到疗区的其他工作中。“因为现在的时间就是生命,要与疫情抢夺生命就得跑在时间的前面。对于我们医护人员,每一次上岗都是在做一次挑战,挑战的是自己的身体极限与精神极限。”

患者感恩

很幸运遇到吉林好医生

在王晓研上岗的第二天,疗区收治了一名七十多岁的女性患者,患者呼吸困难非常明显,血氧仅70%多,吸氧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立即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患者不耐受,烦躁得厉害,已经在岗位上工作了四个多小时的王晓研一边耐心地安慰患者,一边不断调整呼吸机参数,直到患者情绪稳定,症状缓解,血氧逐渐上升到95%左右,她才疲惫地离开病房。“后来了解到患者老伴前几年就去世了,只有一个女儿也因新冠肺炎住进了监护室。为了能让老人安心配合治疗,我们只要有时间都会留在她的床旁多和她聊聊家常,尽管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闷得喘不上气,可是我们心里无比温暖。她说,谢谢你吉林的姑娘!那么远的地方过来帮助我们,我得早点好,你们就可以早点回家了……”在王晓研的治疗和积极关怀下,这位女性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疗区有一名患者的化验、检查结果都比入院时有明显好转,但是本人情绪低落精神状态极差。在我们耐心地询问下,患者终于说出了影响心情的症结所在,是因为之前隔壁床的患者病情加重去世了,她内心非常害怕增加了心理负担。”得知这一原因,王晓研找到疗区护士长商议给患者调整病房,让她同一位积极乐观、性格开朗即将痊愈的阿姨做邻居,在阿姨的影响下患者状态逐渐好转。在得知这名患者因家属在隔离期内不能给送必备生活用品时,王晓研又将自己一部分生活用品给患者送去。患者感动地说:“谢谢你,我真幸运遇到了这么好的医生!”

迎难而上

连续采集20名患者咽拭子

每天查房后都要给需要复查核酸的患者采集咽拭子,操作需要近距离面对患者张开的口腔,所以感染的风险比较高,防护措施也要做到非常严密。

有一天,疗区有20名患者需要采集咽拭子,这可给王晓研和队友提出了挑战,防护头套戴久了缺氧症状就会更明显。还没采完10个患者,王晓研和队友就已经开始出现头晕、胸闷、恶心的症状了,队友跟她说,“太难受了,咱们出去透透气下午再继续采吧!”出了污染区再重新回去就要浪费一套防护服,王晓研心里这样想着。“你先出去吧,我还可以,能坚持!”就这样她顶着强烈不适感自己完成了后面的操作。

王晓研不仅在工作中照顾队友,生活中也是“老大姐”,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这几个丫头都比我小,我不照顾她们谁照顾!”经常要叮嘱队员们上班做好防护,休息也不能大意,监测体温,不能着凉……有时间还要视频召开党小组会议,提高战地的组织凝聚力,引导每名党员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心念武汉

想到没有去过的景点“打卡”

得知即将返长,王晓研和很多医疗队员一样,彻夜难眠。“因为当时心情其实挺复杂的,刚去时想着赶紧结束任务,赶紧回家看看,跟家人团聚。然后回到我原来的工作岗位跟同事团聚,但是真到要离开的时候,根本就兴奋不起来。”王晓研说,知道自己任务完成了,但是心里舍不得。“因为在那待了50多天,跟接触的患者,还有给我们帮助的一些武汉人民结下很深的感情。那个时候,武汉的疫情明显好转,当时,还是挺想看到武汉解封的场景,想和武汉人民一起庆祝一下!我们在武汉解封前走了,心里还是有点遗憾。以后有机会还要再去一次武汉。想看她恢复常态后的那种繁华,到没有去过的景点‘打卡’。”

这次支援,让王晓研对医生这份职业有了新的认识。“之前对医生的理解就是治病救人,现在觉得使命感更强了,我们不是单纯在工作岗位上完成工作任务就可以,而是全国每个地方,不管是像这种传染性的疾病,或者是一些自然灾害,作为医务工作者,有需要我们的地方,随时都得上!”

从医十二年,王晓研一直在重症医学科工作。“我是2003年参加高考的,那年是非典,所以报考志愿也跟非典有关。当医生可以治病救人,感觉是挺神圣的职业,我们家里没有医生,我父母也是挺希望我学医的。时隔17年,我们能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贡献自己的力量,我觉得非常光荣。”

身边人说:青年医护的榜样

“当时,医院派人支援武汉,我第一个想到晓研姐一定会去。晓研姐是特别认真、特别有责任感的一个人,虽然她话不多,和她在一起值班特别有安全感。她业务能力方面特别强,满满的正义感。有时榜样就在身边,我是一名90后护士,晓研姐就是我们身边这些青年医护很好的学习榜样。”

——王晓研的同事、吉林省前卫医院急诊监护室病房护士黄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