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民俗非遗 > 正文

鄂尔多斯市2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见证过去 印证未来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6-24 22:42:55

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民间,世代传承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与积淀在人们心中的文化印记紧密相连。鄂尔多斯创造了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了薪火相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当前,全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自治区级92项、市级180项、旗区级16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636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9名、自治区级99名、市级280名、旗区级248名。已创建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个,自治区级8个,市级21个。

▲成吉思汗祭典

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组织建设。逐年加大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资金投入,建立了非遗保护相关机构30所,旗区建立了多种形式展厅(馆)9个,全市非遗产展示场所48个。正在提质改造鄂尔多斯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打造集展览、传习、互动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馆,以便更好展示非遗项目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注重群众文化活动的社会组织建设,全市已有古如歌协会、马文化协会等文化类社会组织450余家。

强化政策支持保护传承力度,完善名录项目体系建设。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非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非遗名录申报评定办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和命名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并从2013年起,率先在全区安排非遗专项资金,用于资助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市级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5000元。

▲在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示范基地专为游客准备的鄂尔多斯婚礼实景展示之分发出嫁 丁贵亮摄

充分发挥乌兰牧骑等文艺院团传承保护发展作用。乌兰牧骑植根于浓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运用歌舞、短调、长调、马头琴演奏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艺表演形式,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出一大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如《鄂尔多斯婚礼》《森吉德玛》《顶碗舞》《筷子舞》《黑段子坎肩》等具有感染力、影响力的文艺作品。

加强挖掘整理力度,为保护传承提供智力支持。 收集、整理和研究全市濒危、高价值、高潜力、特色明显和影响广泛项目书籍等 30多个,先后出版了 《鄂尔多斯民间歌曲》《鄂尔多斯民间故事》《鄂尔多斯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蒙古族宗教舞蹈 “查穆”》《鄂尔多斯漫瀚调的保护与发展》《 察干苏力德文化》《萨冈彻辰祭祀》《鄂尔多斯婚礼》等一批成果书籍。 近期,集短调民歌 、 濒危歌曲和经典歌曲于一体的《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一书即将出版 。

▲内蒙古蒙古卫视采访时的表演 热·图门摄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纸质档案达到2500余件,编纂文字资料1660余万字,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电子档案共计 40余TB,对普查的项目进行拍摄存储,照片达1540余幅, 音像资料 139余盒(盘),其中 录音 约 900小时、录像 1200小时, 收集民间作品、实物 1000余件(套)。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漫瀚调)遗产展 张晓红摄

积极探索 创新传承保护发展措施 。 积极推进非遗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进景区 。 近期开展的“文化进景区,旅游提品质”活动中,非遗进景区成为主题活动的重要支撑和突出亮点。组织传承人进校开展授课辅导活动,支持和鼓励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充分利用各类非遗传习场所,提高非遗项目影响力。市群众艺术馆(市非遗中心)和各旗区非遗保护部门积极为传习活动创造条件 , 通过提供传习场所、提供设备, 为传承人手工艺品打开销路创收。

▲察干苏力德“天祭”现场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营造良好传承 保护氛围。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集中展现非遗保护成果,定期举办“漫瀚调艺术节”“古如歌大赛”“鄂尔多斯婚礼大赛”等品牌活动。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推出了“鄂尔多斯非遗”小程序。拍摄播出了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微电影作品《日月星辰》。大型非遗纪录片“非遗中国·鄂尔多斯”已进入后期制作 。

积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 鄂尔多斯 市 是 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市人民政府 制定出台了文化生态保护建设规划,打造 建设祭祀、蒙古族传统民间艺术、传统手工技艺、民族和谐 、 民间社火 共 五个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 并通过 建立市、旗区、苏木乡镇、嘎查村、传承户五级文化生态保护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民俗民间文化网络,以丰厚 的民族 历史文化积淀、良好 的 存续状态、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 积极 创建 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苏雅拉图 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