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坛往事 > 正文

作家张继善:拓荒万亩大山 书写反腐长卷

文章来源:中国信息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4-29 16:58:02

前不久,山西作家张继善的农村反腐题材长篇小说 《黄河作证》,被100余家网站转载,数以万计的网民留言叫好。小说再现了一个农民的女儿为告倒胡作非为的村霸,历经艰辛上访,最终将村霸绳之以法的故事。一位农民网友评价说:“写得太真实了,不像小说倒像是纪实文学,这样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张继善是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因为心怀作家梦,上世纪80年代,他毅然从曲沃县交通局辞职,回家专心写作。30年来,他笔耕不辍,佳作累累,成了一个远近闻名擅长写农民的优秀作家。他说,自己生在农家、长在农村,一直深爱着这片生他养他的黄土地,离开农村,他就像离开水的鱼。

怀揣梦想 毅然辞职

兴趣是梦想的翅膀。与许多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人相似,张继善对写作的爱好源于幼年时期老师的一次鼓励。

1962年,小学4年级的张继善在写一篇《向雷锋叔叔学习》的命题作文时,灵机乍现,随手编了一首小诗“东方太阳红彤彤,我们学习要用功。要问学习哪一个,大家都说学雷锋。”他忐忑不安地交了作文,心底做好了被老师责备的准备。没想到,老师非但没有批评他,还把这首诗抄写在黑板上,在全班表扬了他。从此,张继善不间断地给报刊投稿。

初中毕业后,张继善回到了老家曲沃县张家湾村务农。闭塞的小山村里没水没电,年轻的张继善却在这里找到了创作的源泉。

“我们村有一个张老头,他擅长摔跤。1943年,日寇占领曲沃修铁路,他被抓去当民工。日本人擅长摔跤,每天和民工们摔跤,被摔伤摔残的民工不计其数。张老头看不下去了,憋着气上去接连摔倒了12个日本人。这些人、这些事,常常感动着我。”

1972年,张继善在曲沃县交通局参加了工作。他发挥专长,屡有文章在《战地黄花》《平阳文艺》《山西日报》上刊发。不久,他加入了临汾市作家协会。当时,他的写作还仅仅停留在喜好上,没有具体想过要在文学领域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真正触动他圆作家梦的,是一次文学座谈会。

那是1983年的春天,临汾地区文联在洪洞县召开了一次文学座谈会,邀请了知名度很高的5位作家刘绍棠、邓友梅、刘心武、林斤澜、从维熙出席。台上,作家们满怀激情地讲述了自己艰苦而曲折的创作经历;台下,张继善思绪起伏,异常兴奋,他暗暗发誓,自己也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作家,也一定可以成为他们那样的作家!

回到单位,他找到了时任曲沃县交通局局长杨玉龙。他说,自己想当作家,要辞职。眼看张继善很坚决,杨局长笑着建议:“我可以批准你两年长假,如果成不了作家,你还回来上班。”但此刻,张继善的决心已定,他就是要破釜沉舟,不给自己留一点退路。

当时,张继善的两个儿子正在上学,75岁的老父亲也需要人照顾。所幸深爱他、理解他的妻子没有阻拦他。为了补贴家用,妻子风雨无阻地在曲沃县城摆起了地摊。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20多岁的年轻女人到大街上吆喝卖东西,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啊!在严寒酷暑中,这位贤妻良母,用自己无私的爱,给丈夫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在同事的惋惜、朋友的反对声中,张继善卷起铺盖,毅然来到了曲沃拦山铁矿酸枣村的几孔破窑洞中,一住就是11个月。在这里,他专心研读中外名著,写下了1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发表了十余部中长篇小说。这些文字,无一不散发着清新芬芳的乡土气息。

一个农民儿子的作家梦,从那一刻起,正式扬帆启程。

厚厚书稿 付之一炬

1984年,张继善参加了洛阳的文友会,见到了作家张一弓。张一弓了解到他艰苦的写作境况后,热心地将他先容到运城的《河东文学》编辑部工作。张继善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他心无旁骛,一边从事编辑工作,一边潜心写作,创作的几部戏剧作品还在省内获了奖。

1985年,太原市戏剧研究所所长梁枫将张继善借调到《戏剧杂志》做编辑。之后,张继善又到了省文化厅主办的《年龄杂志》任编辑。长期的文字编辑工作,让张继善开阔了视野,淬炼了文字功底,也迎来了创作高峰。《五花马》、《莫愁女》等长诗,《追梦》、《塔儿山下》等电视剧本,大量的报告文学以及三本诗集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其中,电视剧《追梦》在山西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热播后,受到了业界及全国观众的普遍赞誉与好评。1995年,张继善被吸收为省作家协会会员。

凝聚着张继善几十年来对故土刻骨的眷恋,随后不久,30万字的《石家湾》动笔了。为了写好这部书,他回到了曲沃县张家湾村,住土窑洞、喝天井水、听亲切乡音,他勾画出了一幅幅农民悲欢命运的组图。1998年,《石家湾》一经出版,便在晋南地区引起了强烈反响。

随着张继善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来自全省各地的农民纷纷找到他,希望能将他们的遭遇写进书里,替他们呼吁做主。农民们流着泪诉说自己的不幸,张继善也动情地噙泪叹息。他知道自己不能改变什么,但能够用手中的笔为农村的法制进程记录点什么。一部农村反腐题材的长篇小说在他心中逐步酝酿成形。

短短数日,他写下了8万字。然而这时,距他1976年离开农村已有20年之久。他阅读着自己笔下的文字,怎么也读不出农村的味道,满纸都是都市的气味。农民平时怎么说话?农村现在的生活有啥改观?农村改革开放进程中产生的矛盾如何表现?他感觉很是陌生。

“我应该回到农村往,重新体验农村生活。”张继善在深思之后,做出了这样的决定。随后,厚厚的一摞8万字书稿,他竟毫不犹豫地付之一炬。恰好这年,山西省沁水县人民政府公开对外发包上万亩荒山,张继善也想找到回乡后既有发展前景,又可挖掘文学创作源泉的好项目。

扎根沁水 改造荒山

张继善来到沁水县,考察了三天。沁水野生植被保存完好,民风淳朴,这里还是革命老区,亦是著名作家赵树理的故乡。这些得天独厚独的条件,让张继善拿了三分主意。他一路走走看看,来到了距离沁水县城20公里外一个叫狐沟的山凹。狐沟是由4个已经移民废弃的小山村组成,方圆一万一千多亩,满目青翠,山泉淙淙。走到此处,张继善豁然开朗。

1999年5月1日,张继善端详着万亩荒山的承包合同书,举笔踌躇,足有几分钟。他深知,这一落笔,自己的后半生就要扔在这万亩荒山之上了,可转念一想自己来此的初衷,遂决绝地在合同上签了字。

沁水县与曲沃县相隔百余公里。第一次去沁水县,张继善雇了两辆卡车,一辆装满开垦用的犁耙工具,一辆装着台拖拉机。家里一干人也坐在车上,眼巴巴地等着一睹荒山风貌。到了沁水县的一个村庄,距狐沟还有5公里,山路崎岖,卡车无法继续前行,当地几辆马车将拆卸开的拖拉机和其他用品拉上了山。

颠簸的马车上,一行人表情沉重,谁也没有说话。等马车到了一个废弃小院里卸东西时,张继善的妻子和妹妹仿佛醒悟了般环视四周,眼泪不约而同地滚落下来。眼前,窑洞倾颓,窗棂破败,满园一人高的荒草。张继善的弟弟忍不住说:“哥啊,你打算往这山上扔多少钱?你还不如把钱给了我,我还念你个好!”

午饭是在院子里支起的石头灶上做的,“嘣”的一声巨响,石头被火烧炸,锅翻了,雪白的馒头滚了一地。大家闻声跑来,面面相觑,心里五味杂陈。

夜里,几只野猪拱倒了挡门木板。众人赶走野猪,未及入睡,又有人尖叫,张继善的弟弟称被毒蛇咬了,慌乱过后,才知不是毒蛇,褥子上,一只两寸长的蝎子向他们举钳示威。后半夜,老鼠在潮湿的被子上跳来蹿去,床下,蛇“咝咝”爬过鞋面。张继善一夜未眠。他想,当地农民渴望致富、渴望改变环境的迫切愿望,与他此刻的心情是相通的。

30名当地老百姓在张继善的带领下,用半个月的时间修通了5公里的土路。一个月后,拖拉机司机载着张继善的儿子下山,坡陡路弯,拖拉机四脚朝天翻了车,车上的人被甩到了几十米高的悬崖边。

当天晚上,妻子泪眼婆娑:“你早先想当个作家,如今也实现了。你还想干啥?咱们回吧,就当32万元都扔了,咱人还在,就是本钱啊!”张继善沉默良久郑重地说:“我不能走啊。我要写农民,却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渴望什么,做什么……请你能理解我!”

张继善彻头彻尾是个“农民”了。每天,他和乡亲们一起劳作,听乡亲们倾吐着他们在改变生活的道路上经历的一次次热情和悲伤,而这些感触,张继善在开荒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了。

他买了几万棵杨树苗,因没有经验,经销商卖给他的杨树苗水分含量少,成活率不足80%;他还从洪洞县买了几百只羊,羊上山后水土不服一一倒毙。第二次买了当地的羊,却被畜牧局告知全都是患上了传染病的羊,一百多只羊就地宰杀活埋……

就这样,伴随着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张继善在这片荒山上播撒下了近4000亩的新绿。山林中,野鸡、野兔、野猪常来觅食,狍子野鹿偶尔也徜徉其间。

2003年,沁水电视台制作了电视节目《创造生活的作家》;2005年,晋城的《太行日报》以《作家买断万亩山》为题做了报道;同年,《山西日报》记者也专程采访了他,并发表了题为《在24座大山找“富矿”的作家》的特稿。随着各大媒体的关注,张继善的事迹传遍了三晋大地。

然而,张继善还是迟迟没有动笔。直到农民们走上山来,和他推心置腹地掏心窝,直到他再跟随这些人走访了一个个小村庄,他才重新书写了几年前被焚烧了8万字书稿的书名——《黄河作证》。

反腐力作 轰动全国

连张继善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农民找过他求助求援、诉苦诉冤,有本省临汾、运城的,也有外省河南、河北、陕西的……多年来,络绎不绝。

2004年,一位78岁的老农拄着拐杖,步行上山,见到张继善后,抓紧他的胳膊痛哭失声。他说,当地派出所怀疑他的儿子盗窃财物,没办任何手续就把他儿子抓进了看守所。三年后,儿子发疯后被放回,儿媳离家出走,只剩下一个小孙子。他说:“我这么大岁数了,要是我死了,孩子和疯爸在一起,我不放心啊。你是作家,认识的人多,你给我向领导们反映反映吧。”

一个农民说,他承包的果园合同还没有到期,就被村干部强行砍光了果树;另一个农民被乡干部霸占了宅基地,层层上告,告到了北京。回到家里后,才发现自己的举报材料经一级级批转,竟然回到了被举报人手里。

5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跪下求他:“帮帮我们吧!水泥厂把我们的地占了,水井也占了,还让派出所抓人!”

一位白发苍苍的母亲哭诉说,她的大儿子在医院检查身体时,被告知患了艾滋病,政府接到通知后公之于众,10年过去了,她的丈夫在村民的鄙夷躲避中郁郁病亡,大儿子身体未见异常,但常年闭门不出,二儿子和小女儿快40岁了不能成家……

作家的责任感提醒张继善不能盲目动笔,他动身前往一些农村走访调查,这里住十天,那里住半个月,转眼半年过去了。当他走到平陆县黄河边上时,望着滚滚黄河水,一幕幕场景在他脑海中浮现。当时,平陆县正在处理一批腐败分子。一个农村反腐题材小说的原型经过多次升华塑造,在他心中跃然成形。回到沁水县山上,他奋笔疾书,字字充满激情,句句扣人心弦,动情处更是不能自禁,常常泪湿胸襟。

因为心中时刻想着小说的构思,上山劳作的张继善经常走神,有次险些发生意外。2007年冬,他到距居住地7.5公里外的松树坡巡视防火情况,想着走着,越走越远。他的前面,是万亩原始松林。走到半路,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山路被覆盖,他这才警觉起来。天色暗了下来,他凭感觉在积雪中走了几个小时,直到晚上10时,还是没有走出松林。他只好躲进一个土窑洞,在那里挨了一宿。次日早上,才被家人和附近村民找到。

一年后,《黄河作证》创作完成。他把书稿直接送到了中国文联出版社。一个月后,编辑打电话称小说很震撼,计划出版,但要求弱化群访细节,减少负面人物。经过他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后,时隔半年,《黄河作证》终于在全国书店上架了。

该书引起的轰动是张继善没有想到的。《中华新闻报》、《山西日报》、《三晋都市报》等多家中央和省级媒体报道、点评、连载;全国上百家大型门户网争相转载;数以万记的网民留言交口称赞;许多农民辗转给他打电话,只为和他说一声:“我读完流泪了,谢谢你。你写出了我们农民的心声,反映了农民与腐败分子作斗争的决心。”“你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写我们农民的书不多,你写得这么好,你一定也是个农民吧?”

买断了沁水县的万亩荒山经营权后,张继善把自己的11年光阴扔给了大山。2010年,又把自己的万亩大山正式注册成沁水县三皇林场。据悉,此乃山西省首家私营林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年的付出后,如今,大山也给了他丰厚的回报。省交通厅拨款修了柏油路,政府每年还给补贴定量的退耕还林款,50多万株林木已经成材,狐沟盖起了新砖房,羊群就像白云一样挂满山坡。自2003年以来,张继善本人先后被评为沁水县林业建设标兵,山西省林业大户,全国绿色小康户等众多荣誉称号。

劳作之余,张继善依旧会采访农民,走访农村。“我还要写三部关于农民的长篇小说。近几年,国家越来越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农村的反腐力度也在加大。我不仅要写农民的忧,还要写农民的喜……”他站在狐沟山顶,置身于初春树林绿意萌动中,欣慰地对记者说。

作家简介:

张继善,男,1950年出生,山西省曲沃县人。现任山西省晋阳书画社社长,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表、出版和播映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石家湾》、《黄河作证》,长诗《五花马》、《莫愁女》,诗集《淡淡的云》、《蒙蒙的雨》、《弯弯的河》,电视剧本《追梦》、《塔儿山下》、《大山深处》,以及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等。

中国信息报》记者 田建海